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 路茜
摘要:【目的】使用稳定有效的化学打顶剂,通过喷施棉花叶片抑制棉花顶端生长,从而代替人工打顶或机械打顶,是实现棉花全程机械化栽培“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通过探究北疆滴灌棉花植株形态、干物质积累分配、内源激素、产量及其构成等在不同复配型化学药剂施用下的响应效应,结合经济效益筛选出优化化学药剂配方及其用法,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推广及棉花轻简化栽培提供依据。
【方法】于2019—2020年开展剂型优选试验。以脱落酸(ABA)、烯效唑(S3307)、青鲜素(MH)、乙烯利(ETH)等调节剂为主要基础材料,按不同成分复配形成以调控棉花顶端生长为目的的供试剂型,于蕾、铃期进行喷施处理,以当时应用面积较大的“化学打顶剂”品牌“促花王”系列剂型(促花王塑型剂、打顶剂)作为第一对照(CK1),以蕾期喷施等量清水、人工打顶方式作为第二对照(CK2),供试品种为鲁棉研24号。通过比较不同复配型化学药剂处理下棉花株型结构、产量及经济效益等指标的差异,明确SPAD、LAI、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内源激素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筛选出最优剂型,在此基础上,2021年开展优选剂型下不同喷施次数、剂量的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旨在确定优选剂型及其优化施用方案,为棉花生产中化学打顶技术的科学应用提供依据。
【结果】(1)最优化学药剂的筛选。与人工打顶(CK2)相比,“促花王”系列剂型(CK1) 处理下棉花株宽、主茎平均节间长、角度指数、上部果枝长度及角度均表现降低趋势,有效果枝数、单株铃数增加,产量有所提高,表明“促花王”系列剂型的应用,能够达到农业生产的预期效果,适宜将其作为剂型筛选对照。
与CK1相比,A2B3(蕾、铃期均喷施 S3307+ABA)、A3B5(蕾期喷施S3307、铃期喷施S3307+ETH)处理下,株高、主茎节间长、果枝数、株宽、角度指数等植株形态指标间没有显著差异,A3B5 处理下上部结铃率、中下部内围果节吐絮率分别提高3.7%、2.8%,A2B3、A3B5处理下单株铃数分别增加0.8、0.7个,产量分别提高9.4%、8.0%,A3B5处理下经济效益最高,与 A2B3无显著差异;A3B5处理下SPAD、LAI均于盛铃期达最高,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最大生长速率(Vm)分别提高6.3%、18.4%,吐絮期生殖器官占比最高达57%,喷后10d有效降低IAA、增加ABA含量,铃期 ABA/IAA、CTK/IAA 在喷后10d保持较高水平。
(2)优选化学药剂配方对棉花生长发育的效应研究。棉花株高、主茎节间长、果枝数、株宽、 角度指数等指标均随着喷施次数及浓度的增高而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T2C3处理下棉花SPAD、LAI于盛铃期开始达最大,且自盛铃前期开始生殖器官干物质重量保持较高水平。单株铃数在T1、T2处理下与喷施浓度成正比,其中T2C3较其它处理增高2.17%—9.19%;单铃重在不同喷施次数下与喷施浓度呈正比,在T3C3达最大;籽棉产量在T2C3下达最高,较其它处理提高3.08%—16.69%。
【结论】与人工打顶相比,不同化学药剂处理均能在不同程度塑造紧凑的株型个体,减弱棉株顶端生长,其中A3B5处理可以显著增加上部结铃并提高中下部棉铃吐絮概率,促进棉铃集中吐絮;提高棉花SPAD值,增强棉花光合作用;调节棉花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平衡,提高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降低棉株主茎功能叶内源IAA、GA3含量,减弱营养生长,有利于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转运,从而促进棉花增产;A2B3与A3B5处理均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但结合经济效益考虑,A3B5更占据优势。
A3B5化学药剂在喷施次数T2(蕾、铃期各处理两次)、喷施浓度C3(蕾期喷施A3试剂45g·hm-2 、铃期喷施B5试剂180g·hm-2)处理下可以控制棉花株高、增加果枝台数、缩短主茎节间长,减弱棉花纵向生长优势,从而有利于棉花顶部产生的营养物质更偏重向旁枝的运输;同时提高棉叶SPAD值,保证棉株光合作用的可持续且高效进行,扩大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的转运量,促进棉株上部成铃,增加单株铃数,进而有利于棉花增产增收。
关键词:棉花;化学打顶剂;株型结构;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
第2章 复配型化学药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前人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徒长具有抑制作用,可以降低棉株高度,增大茎秆直径,同时对棉铃在空间上的分布有所改变,并且可以增加棉株的内围铃数量,增加单株铃数、提高单铃重,进而达到增产的效果(周抑强等,1997;Gwathmey et al.,2010;刘春芳等,1997)。棉花株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棉株成铃结构,二是棉花生长结构,后者主要由株高、主茎节间长度、叶枝数、果枝数及其长度等构成。棉株合理的株型结构一方面有利于棉花收获期的机械采收,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确保个体植株能够充分吸收和利用太阳光能,提高棉株上部成铃优势,减少后期烂铃,从而提高群体生产力,获得高产(罗宏海等,2008)。棉花是一种无限生长作物,在棉花种植过程中适时适量对棉花生长进行化学调控,有利于棉花株型结构的优化。化学打顶是指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使棉花主茎的生长和果枝顶芽的分化速率下降,抑制棉株上部主茎节间的伸长生长,从而起到与人工打顶相似的作用(赵强等,2011b;康正华等,2015)。
本章主要通过由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组合成的化学药剂处理下对棉花株型结构及产量的变化研究,结合经济效益,对棉花不同化学药剂的施用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复配型化学药剂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可行性,筛选出最优组合化学药剂,为棉花轻简化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概况
分别于2019—2020年开展不同化学药剂的筛选试验,试验地位于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试验站(44°29'N,86°1'E),供试品种为鲁棉研24 号。
试验一:最优剂型的筛选试验。
2019年设置以ABA、CPPU、S3307、MH为主成分进行复配组合的化学药剂筛选试验。试验于棉花蕾期:棉株现蕾2~3个开始(2019年6月10日)进行第一阶段喷施;盛花期(2019年7月10日)开始第二阶段喷施,两阶段各喷施3次,间隔10天。土壤具体养分含量为有机质21.9g·kg-1、碱解氮186.68 mg·kg-1、有效磷78.7 mg·kg-1、速效钾332mg·kg-1。4月24日播种,10月8日收获。
试验二:化学药剂主成分验证试验。
2020年选用2019年化学药剂中最优组合A2B2处理,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以S3307为主成分的逐级筛选验证试验,其中,铃期喷施化学药剂中新加入主成分ETH,其浓度根据本课题同期试验结果进行施用。试验于棉株现蕾2~3个开始(2020年6月5日)进行第一阶段喷施;盛花期(2020年7月5日)开始第二阶段喷施,两阶段各喷施3次,间隔10天。土壤具体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5.5g·kg-1、碱解氮44.26 mg·kg- 1、有效磷19mg·kg-1、速效钾486mg·kg-1 。4月18日播种,9月31日收获。
两年均以当年实际生产上推广的化控剂“促花王系列产品”:蕾期喷施“促花王”塑型剂、铃期喷施“促花王”打顶剂(由陕西促花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作为第一对照(CK1),蕾期喷施等量清水、打顶方式采用人工打顶作为第二对照(CK2),其中人工打顶时间与大田同步,各处理配方信息见表2- 1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各处理重复3次,每个小区面积设置为28.5m2(2.28m×12.5m),试剂喷施选择在下午六点以后进行,使用单肩式喷壶进行叶面喷施至叶片湿而不滴状态,总喷施剂量是225L·hm-2。种植模式采用“1膜3行3带”的等行距种植方式,其中行距76cm、株距9.5cm。其他栽培措施均按高产田栽培要求进行。
表2-1 试验处理及成分详情
年份 Year | 处理 Treatment | 喷施时期 Spraying period |
蕾期(A) Bud stage | 铃期(B) Boll stage |
2019 | A1B1 | ABA+CPPU | ABA+MH |
| A1B2 | ABA+CPPU | ABA+MH+S3307 |
| A2B1 | ABA+S3307 | ABA+MH |
| A2B2 | ABA+S3307 | ABA+MH+S3307 |
| CK1 | 促花王塑型剂 | 促花王打顶剂 |
| CK2 | 清水 | 人工打顶 |
2020 | A2B2 | ABA+S3307 | ABA+MH+S3307 |
| A2B3 | ABA+S3307 | ABA+S3307 |
| A3B4 | S3307 | S3307 |
| A3B5 | S3307 | S3307+ETH |
| CK1 | 促花王塑型剂 | 促花王打顶剂 |
| CK2 | 清水 | 人工打顶 |
注:各成分使用浓度参照其在其它作物上有效作用浓度进行施用,蕾、铃期施用ABA、S3307浓度不一,“促花王”系列产品均按其推荐用量用法进行施用,其它均一致。
2.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2.1 农艺性状调查
于蕾期在各小区选取长势一致的棉花10株,自开始处理起每隔7—10天进行株高的测定;在吐絮期对相同棉株进行株宽(测定标准参照赵强(2011a)等方法)、果枝数、主茎节间长的调查。
2.1.2.2 果枝长势调查
分别在蕾期、铃期处理结束后,于各小区选取长势一致的10株棉花分为下(1-3果枝)、中(4-7果枝)、上部(8及以上果枝)(棉花冠层结构的划分标准参照张祥(2017)等方法),分别利用电子游标卡尺、电子量角器进行果枝长度及角度的测定,其中角度指数是指棉花上、中、下部果枝夹角(各部位所有果枝与主茎夹角的平均数)按由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的比值之和(裴炎,1988)。
2.1.2.3 成铃结构
在棉花盛铃期,各小区选取10株长势一致的棉株调查下部铃、中部铃、上部铃的结铃个数,吐絮期调查其吐絮个数。
2.1.2.4 产量测定
于吐絮期在每个小区未取样区域选取6.75m2 面积,统计单位面积内全部株数、铃数, 连续取50朵完全吐絮棉铃,称量,测定平均铃重,计算籽棉产量。
2.1.2.5 经济效益
收益是指单位面积籽棉所产生的收入;药剂成本是指单位面积各种主成分调节剂的总投入,机车费是每一次化控使用机车所产生的费用;经济效益在本研究中仅考虑总收益减去药剂及其周边成本,其它管理措施均一致,因此不纳入成本计算。
2.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5.0分析,利用Duncan法检验处理间差异,Origin 2019 b作图。
2.2 结果与分析
2.2. 1 不同复配型化学药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2-2可知,不同化学药剂处理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趋势相同,其中两年间株高、主茎节间长以及果枝数同CK1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在2019年,与CK2相比,各处理下株高增加7.33%—14.64%,其中处理A2B1、A2B2与CK2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茎节间长均较CK2有所缩短5.27%—10.02%,除A2B1处理外,其它处理均与CK2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处理果枝数较CK2高出1.95—3台,且均与其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处理下株宽、角度指数均有所减小,其中株宽表现为CK2>A1B1>A1B2>CK1>A2B1>A2B2,其中A1B1、A1B2与CK1,A2B1、A2B2与CK2存在显著性差异,角度指数表现为CK2>A1B1>A1B2>A2B1>CK1>A2B2,其中A2B1、A2B2与A1B1、CK2存在显著性差异。2020年与CK2相比,各处理株高均显著增加11.86%—18.87%;主茎节间长缩短2.5%—6.67%,其中A2B2与CK2存在显著性差异;果枝数增加1.81—2.49台,且均与CK2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处理下株宽较CK2降低3.02%—14.60%,其中处理A2B2、A2B3与处理A3B4、CK2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A3B5与CK2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处理下角度指数较CK2降低2.13%—6.38%,其中处理A2B2、A3B5与CK2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A3B4与CK1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2-2 不同化学药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年份 Year | 处理 Treatment | 株高(cm) Plant height | 主茎节间长(cm) Main stem internodes length | 果枝数 Branch number | 株宽(cm) Plant width | 角度指数 The angle index |
2019 | A1B1 A1B2 A2B1 A2B2 CK1 CK2 | 82.23±4.35ab 81.73±4.20ab 87.3±4.45a 84.23±3.02a 85.93±2.39a 76.15±5.02b | 5.16±0.09b 5.12±0.20b 5.39±0.19ab 5.27±0.23b 5.33±0.12ab 5.69±0.26a | 11.07±0.37a 11.13±0.61a 10.21±0.38ab 10.08±0.45b 10.17±0.59ab 8.13±0.62c | 38.95±2.19a 37.57±1.91a 33.35±1.25b 32.28±1.71b 34.13±2.02b 39.09±1.06a | 2.83±0.07a 2.76±0.08ab 2.67±0. 10bc 2.58±0.06c 2.65±0.09bc 2.85±0.05a |
2020 | A2B2 A2B3 A3B4 A3B5 CK1 CK2 | 84.01±3.49a 86.33±4.64a 89.27±2.80a 86.83±3.50a 85.59±3.48a 75.10±4.94b | 5.18±0.12b 5.24±0.08ab 5.41±0.18ab 5.35±0.27ab 5.27±0.22ab 5.55±0.16a | 10.28±0.38a 10.42±0.71a 10.96±0.58a 10.87±0.60a 10.33±0.40a 8.47±0.41b | 32.24±2.04c 33.13±1.87c 36.61±2.11ab 33.68±1.64bc 34.05±1.29bc 37.75±1.56a | 2.64±0.08c 2.73±0.02abc 2.76±0.04ab 2.71±0.03bc 2.66±0.04c 2.82±0.07a |
注:各数值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2.2.2 不同化学药剂对棉花主茎增长量的影响
主茎增长量的变化反映的是棉株对不同化学药剂处理的响应程度。从图2-1可知,两年棉花主茎增长量在蕾期整体生长速度较快均呈现上升趋势,铃期表现出先增加后趋于平缓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处理较CK2均逐渐减小了棉花主茎增长量,2019年A1处理自播种后57d开始主茎增长量处于最低,在播后68d、77d分别较CK2显著降低19.31%、16.60%,较CK1下降13.37%、13.59%,其次是A2处理分别较CK1、CK2分别降低3.72%、5.68%,10.32%、8.97%;铃期人工打顶后,CK主茎增长量逐渐趋于平缓,在A2B1、A2B2处理下的主茎增长量在播种后97d以前呈现增加的趋势,之后则趋于平缓,其中A2B2在播种后121d 较CK2显著提高16.97%,较CK1降低3.2%。而处理A1B1、A1B2在播种后87d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在播种后121d较CK分别显著提高19.73%、12.04%,这说明蕾期经以CPPU为主成分的药剂处理以后,棉株在铃期易出现返青现象。2020年各处理下主茎增长量较CK2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降低,其中A2处理在播后67d较CK2分别显著下降12.21%、16.48%,较CK1分别降低4.89%、6.29%,A3处理在播种后76d较CK2下降5.69%,差异不显著;铃期自播种后101d 起,各处理较CK2均显著增加11.02%—19.81%,处理A2B2、A2B3在播后101d开始较CK1降低4.81%、2.47%,播后119d分别降低5. 11%、3.17%,播后134d分别降低5.92%、3.78%。

图2-1 不同化学药剂对棉花主茎增长量的影响
注:“↓”表示化学药剂喷施时间。
2.2.3 不同化学药剂对棉花果枝夹角的影响
果枝夹角是反映棉株紧凑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由图2-2可知,棉株果枝夹角由下而上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2019年各处理中,在棉花蕾期A2、CK1处理下上部果枝角度较CK2分别显著降低11.24%、8.8%,A1处理作用效果不显著,与CK2无差异,与A2、CK1存在显著性差异;铃期结束后,棉花在A2B2处理下中部果枝角度较CK2、A1B1、A1B2分别显著降低8.65%、8.26%、6.98%,与CK1无差异,A2B2处理下上部果枝角度较其它处理降低2.87%- 15.3%,并与处理CK2、A1B1、A1B2存在显著性差异;2020年在棉花蕾期A2处理下上部果枝角度较CK2显著降低9.0% ,与处理A3、CK1没有显著性差异,铃期结束后,棉花中部果枝角度在A2B2处理下较其它处理降低2.91%—9.74%,且与CK2存在显著性差异,上部果枝角度表现出形同的变化规律,A2B2处理较其它处理降低3.41%—13.04%,且与CK2存在显著性差异。

图2-2 不同化学药剂对棉花果枝夹角的影响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2.2.4 不同化学药剂对棉花果枝长度的影响
果枝长度是反映棉花长相松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由图2-3可知,各处理对棉花上部果枝长度均有所抑制。2019年蕾期,棉花上部平均果枝长度表现为CK2>CK1>A2> A1,与CK2相比,倒一、倒二、倒三、倒四果枝长度分别减小28.49%—53.02%、26.52%—47.41%、19.93%—38.26%、23.84%—45.45%,铃期棉花上部平均果枝长度表现为CK2>C K1>A2B2>A2B1>A1B1>A1B2,倒一、倒二、倒三、倒四果枝长度分别较CK2减小17.8%—68.5%、22.38%—50.46%、16.48%—41.85%、11.27%—43.14%;2020年蕾期,棉花上部平均果枝长度表现为CK2>A3>CK1>A2,倒一、倒二、倒三、倒四果枝长度分别减小19.35%—54.79%、15.55%—44.26%、5.69%—26.93%、9.51%—17.59%,铃期棉花上部平均果枝长度表现为CK2>A3B4>CK1>A2B3>A3B5>A2B2,果枝长度由上往下分别降低29.29%—58.89%、17.48%—40.92%、19.6%—46.09%、17.07%—30.87%。

图2-3 不同化学药剂对棉花上部果枝长度的影响